[1]
已列为采用关于诗的意境
不死鸟凤凰一辉 (该角色不再存在)
11/4/2005 1:37:00 AM (#264734)
  画须雅致,舞要曼妙,佳乐悠扬,好诗有韵.这个韵字,指的是韵味.味从何来?当然是从引人遐想的意境中品味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首耳熟能详的佳作,用字浅显,白丁能识,但玩味之下,其意深远,实为写意之极至.
  杨诚斋曾一段精辟的论说:古往今来,天分低拙的人喜欢在诗歌上大谈格调,而不知风情趣味.却不知格调是空架子,只要有依样画葫芦都能拼凑出来,而风趣非有灵性者不能为之.
  诗来源于古代的劳动歌谣,那时既没有格,也没有律,但偏偏是这些最质朴的语言,把一幅幅生活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可见,诗词,贵在风骨而不在格式.除非作的是命题作文或是应试文章.
  诗须言外意,言已尽,而意无穷.此为诗的最大特点.
  一个合格的诗人,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审美观和想象力.懂得运用想象力加工后的诗来表达自己的审美观.
  一般来说,诗人的情趣集中于几种普泛的题材:
(一)人伦关系。比如爱情,友谊,民生,社稷等。
      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山水田园,游赏登临之慨等。
      例如:采菊东篱外,悠然见南山.
(三)人与社会的关系。比如宗教哲学的理趣,怨道伤穷的感慨等。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诗的主要作用是抒情,所谓的意境,也在于一个情字.这里的“情”是广义的,指创作主体的一切主观感受。属于意识范畴的情趣,必然具有难于客观精确地描述的模糊性。一如镜中花,水中月,看得见,摸不着,如在前,却又远.
   写诗最大的问题是“情难直抒”.怎么克服这个困难呢呢?最基本的方法是“立象尽意”,也就是借助意象传达情趣。
  意象,是包融了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思维加工的物象,是“第二自然”。意象及意象组合结构而成中国古典诗词,并由此精微而深刻地抒发了千姿百态的情趣。中国古典诗词里的意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质的规定性,一经形成,便有着大致相同的情趣色彩。比如杨柳的意象,大多就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怀旧等等这类活动及产生于这类活动中的情趣。诗人通过采用或相反相成或时空跳跃或虚实结合等方法来组合必要的意象,形成综合意象,来表达更深刻更广阔的情趣。
  如果一首诗里的意象恰能表现情趣,形成了一个“整一”的独立自足的文学空间,我们就称为诗的意境。所以,意境的两个要素是情趣与意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情”与“景”。情景相生,契合无间,情恰称景,景恰传情,谓之有意境。
  意境的突现源于直觉的灵感,源于想象,源于凝神观照后的悟。创作与欣赏,都同样有赖于直觉的知,而不是“教条的知”。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产生丰富的联象,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字,不能算是好诗,这就是诗的意境艺术。
  人们常说“即景生情,因情生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趣.情趣不同则所见景象似同而实不同,深者所见亦深,浅者所见亦浅。景是各人性格情趣与经验的返照,同样一件事物,懂得运用意境和平铺直抒,所写出来的效果大相径庭.这个道理也适用于诗的欣赏。在作品中嫩表达多少,或是能领略多少,直接取决于其情趣有多少。
  由于性格情趣与经验随时间而生展,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人欣赏同一首诗,也会因时间不同而感受到不同的意境,真正的诗的意境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
点击统计:3309 责任编辑:景致
11/6/2005 3:39:00 PM (#4316688)
冬眠状态通行证 会洗澡的鱼


级别:63
来自:(广东) 广州
诞生:8/21/2003
所以虽然唐诗是鼎盛,后来也不缺好诗,套用老话,美在于发现。
11/7/2005 11:33:00 PM (#4326532)
风雨飘零 该角色已不存在
受教。
可有时候有了想象的意境,却不知道怎样去用文字表达啊。它只是一种无法说,无法写的思想境界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