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观点:给同性恋者多大空间合适
(作者或来源)
胡滨 2003年4月2日清晨,笔者同时面对了两条信息:其一,《每日新报》有短稿云,天津市开出租车的王师傅,在一个夜晚载客途中遭遇一醉酒男子,他在到达目的地后不但不给钱还“毛手毛脚”对王司机作出“恶心的”同性恋举动......最后,决定放弃车资而“逃”的王师傅却猛然醒悟,该乘客是为了不给车钱而假扮同性恋者;其二,是各大媒体铺天盖地报道的,偶像巨星张国荣在愚人节的黄昏的惊人一跳。
信息时代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及时地得到一些我们需要的咨询;而糟糕的地方是,我们同时又不得不在冗杂的各类信息当中,不由自主要充当评判的角色――这让我们欲罢不能、同时也变得很累。比如说,面对《每日新报》的短文,我们会感慨“世风日下,为了区区一点出租车钱,有人居然甘愿扮演自己不适合的角色”,而对于张国荣先生的死,我们原本是想简单表达一下内心的同情,可多数媒体抛出的“遗书内容”却在暗示我们:张巨星之所以自杀,和他与某先生长达17年的同性恋恋情有关!
人们印象中,近年来社会对同性恋者是越来越采取一种理解态度。像著名学者李银河的作品《同性恋亚文化》,基本上就不认为社会中所谓的“正常者”应该坚持去认同“同性恋是种病”。最值得玩味的是,《同性恋亚文化》的跋(王晓波写)中有这样的句子:“倘若生活中存在着完全不能解释的事,那很可能是因为有我们所不知道的事实;而不知道的原因却是我们并不真正想知道。比如我们以前不知道同性恋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是异性恋......”我们再回首看,远在2001年就有很多媒体普遍报道了“新版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将重新定义同性恋,同性恋在新版《标准》里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病病人”――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对同性恋者采取了够开明的姿态。
如果人们真的不再用歧视的目光看同性恋,为什么连醉酒的汉子都能想到利用冒充同性恋的方式来逃逸车钱?为什么在“同性恋式的举动之下,王师傅立刻决定不要车钱而让对方自行下车”?如果所有人都那么开明了,怎么愚人节第二天华人媒体最津津乐道的新闻忽然不再是战至极酣的伊拉克战争,而是“张国荣自杀”?明星自杀如果是个“卖点”,为何诸多媒体还锦上添花、欲言又止地提到“据悉,张国荣的自杀和他的男性朋友有关”?
笔者有位擅长与女人悠游的电视台记者朋友,时常出差也时常在出差途中结识关系不一般的“女朋友”,他有个古怪的爱好:和这些见不得光的女友幽会,必定选择去各城市遮着藏着却又为很多人都知道的“同性恋酒吧”。据这位朋友说,这样做的好处是“没有耳目能在那个场合把我出格的故事传出来”!换句话说,“同性恋酒吧”是为那些“苦于不能见人的同性苦恋”打开了一小扇或许能“轻松呼吸下的窗口”,同时还被另外一些“正常的人”,利用来做比之同性恋也不算光彩几分的行为。
呜呼!种种迹象表明,更多人在暗示自己能理解同性恋者的同时,他们本质上根本和多年前的歧视没有多大区别!如果要强说区别,也是要在这样“理解”的暗示之下,干些更吻合自己利益的事情――譬如说,不惜冒充同性恋来躲避旁人对其婚姻忠实度的“监视”;譬如说,用“对同性恋持不反对态度”是为了自己的纸新闻能卖到一个更好的价格......
我们的社会,至今还不知道怎么给同性恋者合适的生存或者心灵空间,这是真的。
广同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表示认同文中观点或已证实文中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