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献血:爱心遭遇尴尬
(作者或来源)
青年时讯 ■同性恋者:我们也要献爱心!
■世界惯例:同性恋者不参与献血
■现实困境:医学筛查不能达到100%%!
■隐瞒还是坦诚:爱心与规则怎样双赢?
于阳(化名)很介意别人说他是同性恋,他说如果提到他的性取向,就叫同性爱好了。虽然恋爱这两个字密不可分,但于阳说不舒服,同性恋带有鄙视的情绪,用爱的话感觉比较温暖。
今年7月,于阳在一个论坛发表的帖子受到关注,因为他最近又做了捐献骨髓、眼角膜和肾脏的登记,文中提到自己曾经献血。很快有人跟帖说,同性恋献血是被禁止的。在卫生部颁布并在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的《献血者健康检查标准》里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不能献血,其中的第18条是同性恋者、多个性伴侣者。对于同性恋献血的问题,意见分成两派,一种认为献血是涉及公众健康和社会伦理问题,同性恋者要尊重规定和受血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选择。还有一部分人说只要血液健康人人都可以捐献,应该相信科学的血液检验,血液是没有人格属性的。
于阳告诉记者,他在献血的时候并不知道有这条规定,因为当时表格是别人代他填写的。如果他当时看到的话,会选择不填也不献。“我在中央台10套的节目里看到一个四川的女人得了治不好的病,于是自己拔掉了自己的氧气管。因为她的病,要是等她死的话,眼角膜就不能用了。他们当地的风俗是土葬,可是她还是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那个妇女的眼角膜让4个人获得了光明。”于阳说他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不知道找哪里,看了节目被完全打动了。于阳居住的城市很小,他说:“人死了,尸体都放烂了,不如把自己可以利用的东西捐献了帮助别人。我们这里的公益活动太少了,我就纯粹是被那个土家族的人感动了。以前只是有想法,看了她的故事以后才有了行动。我当时根本没有考虑家人的想法,因为是电话登记,也不知道同性爱者到底能不能捐献。”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于阳仍然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资格捐献骨髓和器官。他说:“如果有一天能够的话,我一定会把我的要求写进我的捐献协议里面,我会写:请让接受我的器官的病人知道他接受的器官来自一位同性爱者!就这么写。”
于阳觉得,不让同性恋者献血的理由是“因为可能他们不了解同性爱吧,所以把同性爱等同于AIDS。因为发现的第一例AIDS病人不就是同性爱吗?”他说自己的很多同志朋友在知道这个献血规定的时候好多人特气愤,后悔当时献了。把这个当成歧视性规定。“同性恋中有很多人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比例和异性恋相差无几。”于阳说他特别喜欢一句话:“不同是多么的可贵,宽容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相同。”
和于阳一样,很多同性恋者都表示对这个规定很不理解,“我的血是拿去救人的,我对自己的血有信心。”但也有很多同性恋者提到了窗口期的问题,“如果认为没事,给别人用,会害死很多人,所以要尽量注意。”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规定,同性恋者和多个性伴侣者不能参加献血。按照规定的内容,每一位无偿献血者在献血之前都会被要求填写一张健康征询表,北京市献血办公室的李学铭主任告诉时讯记者,《血站管理办法》当中关于献血者健康标准中“下列情形不能参与献血”的规定应该在这一张表中都有反映。
那么,为什么健康征询表上一定要突出这一条呢?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的高国静主任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同性恋者感染艾滋病毒的几率比异性恋要高,而同性恋者一般不是只有同一个性伙伴的。他指出,这也不只是我们国家的规定,这是一个世界惯例。
“尽管艾滋病毒在异性之间也可以传播,但是因为同性恋采取的性行为容易造成肌肤破损,这使得艾滋罹患几率大大高于异性恋者,因此,我们不提倡同性恋者献血。”高主任说。高主任介绍,北京市每年临床所需的血量大约是60吨,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对于无偿献血人群进行规定和限制,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护个人用血的安全。高主任同时也承认,把同性恋者简单地等同于艾滋病毒携带者或者艾滋病患者是一个误区,但是他并不认为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同性恋人群的歧视,他说:“我们并不是不尊重同性恋者,但是作为同性恋本身,他也要本着尊重他人和对社会负责任的心态,因为你本身染上艾滋病毒的几率更高,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同性恋者,如果你真的想献血,你必须确定自己对他人并不存在危害。”
规定其实只是一种约束,但是如果同性恋和多个性伴侣者隐瞒自己的身份执意要参与献血,没有人可以阻拦。于是一种新的质疑开始浮出水面,那就是如果同性恋者和多个性伴侣者果真携带了艾滋病毒或者干脆就是艾滋病患者并且已经参与了献血,该怎么办?
高主任告诉我们,除了在献血现场看到的降低淘汰率的检测以外,采回来的血经过国产试剂的第一道检测后还要经过灵敏度更高的进口试剂的第二次检测,此外,他们还会采用不同厂家的试剂、不同的设备和不同的检测人员的检测来保证血液的安全。
尽管如此,但记者询问能否将艾滋病毒百分之百的检测出来时,李主任表示有待商榷,而高主任则说医学上从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任何事情在献血的风险上没有零的突破,即使是在国外同样的实际检测也会存在几十万分之一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的失误。
“这里要引入一个窗口期的概念,病毒是抗原,进入体内以后,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产生抗体是有一定的周期的,在产生抗体以前这一段时间我们叫病毒窗口期,对于艾滋病毒而言,窗口期大约是40多天。”高主任说,“目前的检测手段对于处于窗口期的艾滋病毒还是无能为力的,这是一个潜在的隐患,尽管现实中我们能保证99%%的安全,但是剩下的1%摊到任何人的头上都是100%。”
除了窗口期的隐患,试剂漏检的问题、人工操作的误差问题,还有环境的变化问题都是应该考虑的。
高主任向我们介绍,检测手段的缺陷在短期内是无法弥补的。
高主任说,检测手段的缺陷是不主张同性恋者和多个性伴侣者参与献血的重要原因。
检测手段固然是硬性的,但高主任还提出,为了保证血液的安全,医务人员在献血之前和献血者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减少携带或者可能携带艾滋病毒的同性恋者或者多个性伴侣者参与献血。他说这种沟通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采血医务工作者所必需的。
高主任表示,在西方国家这种医务人员与献血者之间的沟通甚至是确认献血者是否是同性恋者,这是极其正常和坦白的。但是,在北京市街头的义务献血现场,记者却看到很多献血车前,无偿献血者通常只是填完一张健康征询证就匆匆进入车厢开始献血,很少看到医生与献血者之间的交谈。
高主任认为,这是因为在西方,人们的思想已经很开放,并不是谈到同性恋或是艾滋病毒就避之不及,而在中国,人们往往不愿意公开自己的一些情况。
“这个时候,医务人员可以采取比较婉转的方式与献血人员交流,如果献血者还是拒绝透露,可以采取留下电话的方式,随时接受献血者的反馈,并进行保密性的弃血。”
自身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贮存的或失血回收的血液。1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自身输血,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认识到自身输血有很多优点,特别是认识到输异体血可传播肝炎和艾滋病以后,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自身输血的兴趣。
“输血是有风险的,这是一个必须为大家所接受的观念,不到实在不输血会影响到生命安全的时候,最好不要输血。”高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这么说。
而李学铭主任则强调要倡导公众接受自体输血的观念,他认为,异体输血即便采用再严格的筛选检查也不能完全避免同种输血合并症的发生。而且,异体输血还存在着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性。而自体输血,不传播疾病,无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无异体抗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节省血源,又可解决稀有血源缺乏的困难,还可以减少病人的开支。许多发达国家对术前存血已广泛使用,副作用极少。
但是高主任认为自体输血是针对部分人群的,具有局限性,其他的比如有些人已经不能骨髓造血,或者是外伤本身已经失去了很多血的情况下,不可以自体输血。
是否如实填写最终是由献血者决定,前门采血车的工作人员说:“现在无偿献血的人不是为了钱,所以人家有什么肯定要说,这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新鲜了,我们的采血车每个月可能有一两个这样的情况。”
这个工作人员说,献血标准里有的条款有时候确实不方便解释,“我们先让他仔细看看,如果有就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