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道德认知影响了“防艾”
(作者或来源)
唐俊 近日,哈尔滨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所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宣传教育活动,一些“小姐”们被“友好”地邀请,接受了一次预防艾滋病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的特殊教育。据称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更是亲切地称CSW(性工作者)为“姐妹们”,会后不仅每个参加人员获赠精美礼品,更被免费发放了两大箱安全套。此举引起很大争议。
其实,这并不是条“新鲜”的消息,一个月前重庆就因在该市启动100%安全套使用项目,称呼“小姐”们为“性工作者”引发过一番口水战。卖淫违法,这一点应该没有疑问,但艾滋病的防治问题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被漠视。事实上,在面对性工作者,面对与之类似的艾滋病易感人群,比如吸毒者和同性恋者时,是承认现实予以积极地干预疗救,还是道德挂帅任其遭受艾滋病威胁而不积极作为,国际社会同样分歧严重。而这种分歧的背景在于,艾滋病防治早已从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成为了对经济发展、伦理道德、社会安全都产生深远影响的社会问题。
在艾滋舶问世”后的25年里,艾滋病以可怕的速度蔓延,带来了触目惊心的后果,连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都认为艾滋舶给人类发展史带来了一次最严重的倒退”。
严峻的现实已经说明了,要有效防控艾滋病性病,除了严格执法,遏制卖淫、吸毒违法现象,还必须做好卖淫、吸毒和同性恋等高危人群的防控工作,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承认他们的客观存在,吸引他们向健康生活方式回归,有效地将其纳入到正常的社会救助和治疗体系中来。
可是承认已经很困难,更不要说尊重他们,乃至将他们从亚社会形态中“拽”出来,让他们成为正常社会群体的一部分表达自己的诉求了。对“同性恋”们的反感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存在的,在有些国家,哪怕是对发放安全套这样的“传统”干预活动,人们的反对声音同样也很强烈。比如代表基督教右翼势力的美国共和党就认为反对卖淫比发放安全套更重要。这种反对势力的强大,有一个鲜明的例证:联合国最近推动将卖淫者、吸毒者和同性恋者三类人写入联合国有关防治艾滋病的政治宣言的努力受到挫折,原因就在于人们认为这意味着对这三种行为的支持和默许。
而这种道德认知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艾滋病防治思路。据资料显示,近些年来用于防控艾滋病的国际援助资金更多地流向了一般人群预防项目。而实践已经证明,有明确目标的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在降低艾滋病流行率方面作用明显,泰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如此看来,对哈尔滨“小姐”预防艾滋病宣教事件的争论只怕仅仅是今后更大争论的预演。随着疾控中心、全球基金等国内国际组织在性病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工作日益深入,更多为公众所不熟悉的积极干预方式———比如同伴教育,100%发放安全套项目,清洁针具交换等———将更多地“曝光”在社会的道德聚光灯下,那时的口水战可能会更多。
争论固然是正常的,也没必要否认卖淫嫖娼的非法性,但是可别让“小姐的合法与否”的问题变成比艾滋病防控更大更紧迫的问题,别让原有观念代替和阻碍了对艾滋病防控方式的积极探索。否则,无休止的道德争论将极大耗损我们应当拿来直面病魔的精力和勇气,那样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