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首个合法注册关注同性恋学生社团诞生
(作者或来源)
文/图本报记者区健妍 实习生 罗桦琳 张斯华■中国内地高校首个合法注册关注同性恋等的学生社团诞生中大珠海校区
■有学生评说,中山大学彩虹社“第一次申请就获通过,证明中大很开明”
今年10月,中山大学学生社团“彩虹社”经批准注册正式在中大珠海校区成立。这是中国内地高校第一个合法注册登记、把同性恋和双性恋作为关注对象的学生社团。
尽管彩虹社是以一个普通大学生社团的身份诞生,但基于其关注的对象较特殊,立即成为校园内外的焦点。
为什么要成立这一学生社团?它的成立意味着什么?大学生们对此怎么看?记者第一时间走进校园探访。

图:彩虹社标志“彩虹旗”高高悬挂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教学楼
倡导校园性向平等性别和谐
彩虹社负责人、中山大学学生廖明珠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彩虹社的社名引自“同志平权运动”的标志“彩虹旗”,在标志中采用了彩虹图案的房屋,以此象征一个平等和谐的大家庭。她说:“彩虹社成立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倡导校园的性向平等、性别和谐。”
前身是“酷儿研究小组”
廖明珠介绍,“彩虹社”的前身“酷儿研究小组”是2005年成立的,最早由知名女权运动者、中山大学中文系老师艾晓明发起。“酷儿研究小组”的成员大约有50人,主要是选修了艾晓明教授公选课《妇女、性别与文化再现》的学生,以及关注“性少数人群”的其他学生。
“酷儿研究小组”曾组织过多项活动,包括举办与同性恋有关的学术论坛,播放多部同性恋题材的电影,与其他高校的社团共同举办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并与广州的“同志组织”开展以“性别和谐”为主题的联谊活动。
申请一个月顺利获注册
中大学生小A(化名)是前“酷儿研究小组”负责人,是彩虹社创始成员之一。小A透露说,“酷儿小组第一次申请活动非常艰难,原本策划了好多项目,比如在校道两旁设图片展,在草坪上做游戏等,只要认同“同志”文化的学生都可以参加。但后来学校把大多数活动方案都否决了,只留下学术论坛一项,理由是‘这不是我们提倡的主流文化’”。
由于意识到“酷儿研究小组”没有正式的身份,开展活动困难重重,于是就有了申请成立“彩虹社”学生社团的想法。然而出乎意料,在向学校有关部门提交申请报告一个月之后,彩虹社就顺利注册了。小A说:“之前我们已作好了‘拉锯战’的心理准备,因为中国内地高校还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个学生社团,以往关注同性爱者的学生社团活动,都是隐晦地进行的。没想到第一次申请就能通过,证明中大还是很开明的。”
致力“LGBT”人权工作
社团创立,遇到外界阻力了吗?社长廖明珠表示“不愿意说太多”。但她透露,彩虹社的申请报告中提到:“本社团的宗旨之一是致力于L(lesbian,女同性恋)G(gay,男同性恋)B(bisexual,双性恋)T(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人权工作。”如今,社团的指导老师仍是知名女权运动者、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晓明。
招收社员不问性取向
今年“十一”长假一过,彩虹社就在中大珠海校区开始了招收新成员工作。
廖明珠说:“招新是面向全校师生的,不在乎其是否同性恋、双性恋,只要有参与热情和一定的工作能力就行。”首次招新工作非常顺利,共吸纳近百名中大学生成为彩虹社第一届干事与社员。
最让外界关心的是,这批成员当中是否有同性恋、双性恋者?对此,社团的一些成员表示,社团招新时并没有要求申请者提供这一信息,“因为这是个人隐私,不必对外人透露”。
彩虹社成员中是否存在特殊性取向者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不少学生是出于“热心社团工作”或“学术研究”的目的走进彩虹社的。
社长:“我不是同性爱者”
对此,社长廖明珠坦然说:“我本人并不是同性爱者,只是关注的对象主要为同性爱者、双性爱者这一群体。”她还强调,这个社团其实与校园内的其他社团没什么两样,“社团的申请程序与其他社团一样,组织架构也差不多,大家是带着非常平和的心态对待彩虹社的”。
计划与其他“同志”组织交流
据介绍,目前彩虹社下设外联、宣传、秘书、资源及LGBT共五个部门。其中最有特色的是LGBT部,负责组织成员交流、聚会以及开办咨询站。
彩虹社的定位是“学术+公益”,目前社团还未开始联系赞助,短期目标是在校内“站稳脚跟”,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包括倡导人类的平等与包容的电影展播、学术讲座,以及预防和抗击艾滋病的公益宣传,并有计划与其他“同志”组织或个人进行交流。一些社员也不讳言:“因为社团才刚出现,也不能预期短时间内给同性爱者带来什么样的大改变。”
遭遇压力并非来自校园
成员小A说:“其实彩虹社在学校不会遇到什么压力,同辈人基本上能理解同性爱者,而大学老师向来是不管学生私事的。相反是有些媒体,总是臆测同性爱者的生活有多苦闷,然后断章取义地把同性爱者的一些话放到文章里作为他们观点的证据,这让人很生气。”社长廖明珠表示,因为她要对身后的组织和社员负责,所以面对媒体特别谨慎。

■“同志”电影展追记
大学生这样看“同志”之恋
刚刚宣告成立彩虹社,各项工作仍在完善中。此前彩虹社前身“酷儿研究小组”在2005年通过举办一系列以“同志”题材为主的电影展播活动,努力创造“对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同学友好和谐的校园环境”。记者采访当时参与这项活动的大学生,了解他们对这一敏感话题的态度与观点。
●2005年10月21日,直面“同性恋”与艾滋病问题的奥斯卡影片《费城故事》率先登场
一位“酷儿小组”成员L同学回忆说,“在影片播放前我们特别播出了介绍影片内容以及性别教育论坛的幻灯片。但当时大家的反应很冷淡。”参与的同学只有几十人,影片结束后也很快离开了。“给我的感觉是,大家对这个话题并不关心”。
●10月28日,影展播出以“男同志”为题材的香港电影《美少年之恋》
“这一次来观影的同学很多,教室的座位爆满,我们不得不从别的教室搬来一些椅子,但还有不少同学站着看完整部电影。”
“酷儿小组”成员告诉记者:“在电影的播放过程中,有的同学在看到性场面的时候,会觉得难为情,还有人发出‘啧啧’的不屑声音。”他们认为,这说明了性教育在中国仍然做得不够,大家还不能开放地谈论“性”,又或者大家对同性恋的性行为依然觉得难以接受。小L说:“同时也说明大学校园关注同性恋社团存在的必要性,就是首先让校园里对同性恋有宽容的态度,才有希望让社会慢慢以一种平常的态度对待同性恋者。”
让他们欣慰的是,这次影展过后有不少同学对“酷儿研究小组”产生了兴趣,并且乐意申请加入QQ群讨论。
●11月3日,影展播出“女同志”题材的瑞典影片《同窗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