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阳光生活”与艾滋病共存
对本文使用道具点击此处可在线向本栏目投稿
点击次数:
本站发表: 2006-08-16 00:00
最后编辑: 流明
最后编辑: 2007-02-4 00:17
原载: 人民网

阅读推荐

  • 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踪迹十年心 有过激情,有过热情,也有过天真的承诺 有人找到了自己的伴侣,隐于市 有人和伴侣接受了开放关系 有人结婚去了有了自己的家庭 多数人分分合合 还在爱情的旅途中寻寻觅觅 十年,数着很长,过着很短 十年后,爱情是什么样的 我们想要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
  • 动动手指头几分钟就能领取红包!!!动动手指头几分钟就能领取红包!!!动动手指头几分钟就能领取红包啦!!! 宋体; 为了解男性人群对尖锐湿疣疫苗的相关态度和行为情况,我们拟对男性人群展开此项调查,以为开展后期的尖锐湿疣疫苗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我们需要了解您的一般情况及对尖锐湿疣疫苗相关态度和行为情况,全程采用匿名形式。调查不会对您的健康和隐私造成伤害,同时我们保证对调查中所有可能涉及到您个人隐私的问题,给予严格保密。 用手机扫描下面二维码就可以领取红包啦!!!
  • 活动:与爱同行活动:与爱同行
  • 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踪迹十年心 有过激情,有过热情,也有过天真的承诺 有人找到了自己的伴侣,隐于市 有人和伴侣接受了开放关系 有人结婚去了有了自己的家庭 多数人分分合合 还在爱情的旅途中寻寻觅觅 十年,数着很长,过着很短 十年后,爱情是什么样的 我们想要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
  • 谈起性和健康你会想到什么呢?谈起性和健康你会想到什么呢?我们现在的“SEX-HEALTH图片大赛”正火热举行中哦!
    把你的想法注入到照片,图画,设计(图片或文字)与我们分享吧!
    本次大赛将会给大赛前三名颁发奖励(第一名的奖励是iphone6一台,第二,三名将会有惊喜奖品)!

    想了解详情请点击http://www.seshglobal.org/sex-health

  • 《被阅读的艾滋病患者》《被阅读的艾滋病患者》8月初的一天,深圳连降暴雨,但南山区的一家咖啡馆内却是人头攒动。来自香港的张锦雄Ken仔(以下简称Ken仔)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发表演讲。倘若不是Ken仔自曝,或许不会有人知道,这个精力充沛的演讲者是个艾滋病人,并在18年前因此而濒临死亡。

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阳光生活”与艾滋病共存

(作者或来源) 熊蕾 新华社专电           
      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当地时间16日晚在加拿大多伦多开幕,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行动之时”。  

      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在13日开幕的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表示,拥有290亿美元的盖茨基金会将把全球艾滋病防治作为“高度优先”任务。  

      第16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3日至18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约2万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与会。会议召开前夕,举办一系列面向记者的讲座,其中一个名为“阳光生活”的讲座打破了人们有关艾滋病患者压抑、凄惨和绝望的旧印象。  
      搜集“阳光”   扭转偏见  
      Positive   Lives。  
      屏幕上的两个英文单词,翻译为中文时颇费斟酌。  
      “Positive”在英文中有“积极”、“正面”的意思,也可译为“阳性”。例如,某人艾滋病病毒检测呈阳性,就说此人“HIV   positive”。  
      凯文·瑞恩是“Positive   Lives”志愿者组织的国际项目负责人。这个组织主要从事有关艾滋病的公众教育,以消除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偏见和歧视。“Positive   Lives”是本届艾滋病大会中有关“反对歧视艾滋病患者”系列讲座之一。  
      瑞恩本人检测出HIV阳性已经多年,但是看不出病态。瑞恩从事公众教育的手段,是用图片讲述不同国家和地区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故事。出现在那些故事中的形象,完全没有人们通常印象中艾滋病患者压抑、凄惨和绝望的表情:笑容满面的菲律宾妇女,乐不可支的缅甸老大妈……  
      有人建议,不如把这个成立于1998年的组织名称,翻译成“阳光生活”。他们倡导与艾滋病共存的阳光生活;他们展示的,也是这样的阳光形象。  
      从1980年世界首次确认艾滋病——人类获得性免疫缺损症——已经过去25年。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目前全世界累计感染者,已经超过4000万,2005年新增感染者为410万,也就是说,平均每天全世界有1.12万人感染艾滋病。  
      “以往媒体对艾滋病的报道通常是负面的,”瑞恩对前来采访的各国记者说,他列举了一些英国大报过去使用的新闻标题:“艾滋病:乱伦的代价”、“艾滋病:同性恋的报应”、“艾滋病:迷思?”等等。他说,这样的标题,并不符合事实,反以耸人听闻的手法,加剧了公众对艾滋病的偏见。  

      瑞恩和他的同事们,在世界各地搜集“阳光生活”的故事,希望扭转公众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刻板印象。  

            歧视患者   处处存在  

      感染上艾滋病毒,意味着要与这种目前尚无绝对有效疗法的病患共生。绝望之人难以长期存活,所以,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必须选择坚强,选择乐观,选择阳光。  
      这样的选择并非易事。即使在一些人们以为很早就努力消除歧视和偏见的发达国家,选择“阳光生活”的航程中,仍有不少暗礁。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贾尼丝·   黛勒,对此深有体会。  
      现年50岁的黛勒,13岁从牙买加移民加拿大,是6个孩子的母亲。她在一家公司长期从事广告工作,待遇不错。但是,2001年,她在当地一家报纸发表文章,公开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后,立即遭公司解雇。  
      老板当然不能以黛勒是艾滋病感染者为由解雇她——那会违反加拿大反歧视法。“我的文章发表以后,公司突然设置了高到荒唐程度的广告定额,然后以我不能完成定额为由解雇我,”黛勒说,“仅仅两个星期之前,他们还因为我工作出色奖励并提升了我。一个优秀员工怎么可能在两个星期之内就变得连定额都完不成了?”  
      黛勒告诉各国记者:歧视在哪里都有。麦基尔大学健康中心心理学家乔安妮·西尔说得更直白:“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国家需要反歧视,那就是加拿大。”  
      黛勒的第二任丈夫1994年初死于艾滋病,她在那一年查出HIV阳性,并公开自己的感染者身份。  
      黛勒与第二任丈夫1990年结婚,两人感情很好。“他是个好人,”黛勒说。但是她丝毫不知道丈夫患有艾滋病。“他临死前不久告诉了他弟弟,可是他从来没有告诉我。他对他弟弟说,因为他‘不想被拒绝’。”  
      黛勒曾经绝望过,以为自己“必死无疑”。  
      1997年她才开始接受治疗。不过,典型症状一直没有在她身上出现,黛勒意识到,HIV阳性并不是世界末日,死亡并不像想象的那样近。既然不会马上死,为什么不积极治疗呢?  
      克服了对艾滋病的恐惧,黛勒还需要克服孤独对她的心理压迫。她渴望倾诉,却又担心身份暴露之后可能承受社会舆论压力,那种想说又怕说的矛盾,整整折磨了她5年。  
      最后,她终于向自己“最好的朋友”透露此事,但马上发现自己被流言包围。她的孩子也难幸免,有人甚至骂她的女儿是妓女。  

            公开身份   积极应对  

      黛勒决定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公开自己的身份,目的是制止流言。  
      虽然因此失去工作,但是黛勒没有被击倒。她参加了“与艾滋病共生全球网络”,积极投入提高公众,特别是非洲裔加拿大人对艾滋病认识的工作。她为数家媒体撰写相关报道和评论,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教授课程。  
      黛勒在自己所在社区也做了不少宣传教育工作。过去歧视她的邻居,逐渐转变态度。一名曾经对她侧目而视的牧师请她向教友传授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来自美国新泽西州的17岁高中生约内尔·贝尔菲奥尔认为,在抗击艾滋病病毒的艰巨斗争中,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的接受,“与找到治疗方法同等重要”。贝尔菲奥尔生于罗马尼亚,1岁时就检测出HIV阳性,被送入孤儿院,没有得到任何救治。  
      媒体报道他的故事后,一个美国家庭收养了他。贝尔菲奥尔说,在美国,也有很多感染者担心遭歧视而不敢暴露自己的身份。他从来没有隐瞒自己的身份,也曾经受人诅咒。8岁时,就有人说他活不过10岁。现在,他已经学会对歧视一笑置之;“我17岁了,还是很健康!”  
      虽然绝大多数感染者和患者还生活在阴影里,但是这3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经历的感染者,都很“阳光”。他们坦然面对镜头,以真名实姓与媒体打交道。用贝尔菲奥尔的话来说,如果感染者不为社会接纳,不能阳光地生活,“这同疾病本身一样危险”。  
      联合国艾滋病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