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第一同志电视:同志亦凡人
(作者或来源)
佚名【同志电影】三个男人间的爱与恨:同志亦凡人
美国第一同志电视节目当属“同志亦凡人”(Queer as Folk)了。“同志亦凡人”是通过英国同名电视剧改编而来的。故事背景在匹兹堡,却在加拿大拍摄。由美国电视人罗纳德·克文(Ron Cowen)及丹尼尔·李普曼(Daniel Lipman)负责改编,原创人罗素· 戴维斯(Russel Davies)任顾问。描写了一群住在匹兹堡的同志男女的爱情与生活,和他们的的日常悲喜。
千呼万唤始出来!2002年1月初,第二季美国版Queer As Folk终於在缴费电视Showtime启播,引来美国同志圈很大反响,不少同志吧都纷纷举办首播派对(premiere nite),犹如球迷围在酒吧中看世界杯般轰动。
Queer As Folk能在电视播映、DVD和录像片的发行都被认为是近年公众对同性恋看法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版Queer As Folk是一部纯粹的同性恋连续剧,描写三个男人住在Manchester之同性恋圈的故事,爱、恨、情、愁的发展,大胆、写实、风趣。 而美国版的故事背景则在Pittsburg,但却在加拿大拍摄。由美国电视人Ron Cowen及Daniel Lipman负责改编,原创人Russel Davies任顾问。基于英美文化的不同,剧情和对白也有一定的改写,例如英国版中的刚出柜少年Justin 的年岁是15,而美国版则是17,这和两地不同的同性恋合法年岁有关(英国是16 / 美国则为18)。
网友评论——乱谈之《Queer as Folk》
“唯美而逼真”
这是我在网络上看见的对这部电视剧的第一个评价,两个本身就自相矛盾的形容词几乎让我丧失了所有的好奇心。
幸亏不是全部
据说美国版《QAF》第二季在收费频道上首播时所有的GAYBAR里都聚满了庆祝的人群犹如球迷们庆祝世界杯开幕一样;媒体一直不乏赞美之词;演员编导等等都在访谈中表达了对剧集的正面社会效应的乐观态度。
如果“正面社会效应”是指消除异性恋群体对同性恋少数群体的偏见和歧视的话,其实只要看一组数字就可以得出一个并没有什么争议性的结论:60%以上的观众群是女性,剩下的男性观众最保守估计起码有九成半以上是同性恋者,而且这剩下的40%的男性观众中还有最少80%以上是冲着那几张俏脸和剧集中接二连三出现的大胆性爱场面去消费的(事实是有许多同性恋者是把《QAF》当A片看的)。那么全部的一百名观众中只剩下八名男性观众是在欣赏剧集本身,其中还必须扣除冲着剧中一对女同性恋伴侣情节去观看的男性异性恋观众和一般的男性异性恋观众。大概是8-8=0的这么一个结论。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QAF》是相当不错的剧情片,即使是异性恋观众只要抱着平常心来看,它也是很好看的一部电视剧。但里面频频出现的性爱场面实在让人难于招架,连我也经常忍不住拿起遥控器快进……快进。没错,美国确实是以性文化著称的国家。但类似〈FRIENDS〉这样以性为主题之一的剧集都对此小心翼翼以免激怒观众,《QAF》从一开始就是在收费频道播出的,本身的收视率比起公共节目已经是大打折扣,然后这种大肆渲染的性爱场面只能起到一个作用:那就是把观众吓跑或者削弱剧集本身的故事涵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制作方本身希望〈QAF〉能够肩负起一点社会公益责任,这样是不是有点作茧自缚?
同性恋群体只占人群中的3%,毫无疑问,类似这样的弱势群体都是高度敏感的。当一群人长期处于劣势的死守状态他们也会是很容易得到满足,善于自我欺骗的一群。类似“剧集的公映和DVD的发行意味着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一结论根本就不堪一击。现在把这样的高帽子戴在这样的一部剧集上显然是太过沉重了。
从制作人的角度来看,“正面社会效应”暂时只会是一种奢望,但假如是从瞄准同性恋群体的腰包这一角度……这一炮倒是打得相当准!
但我觉得很悲哀的是:事实并非如此。仅仅把目标锁定在极少数人身上是违反商业规则的,《QAF》在观念上或许是勇敢的,但任何动机都必须有可以与之相匹配的行为才能奏效,在这样一个阶段激怒异性恋观众群体是极其不智的,而且只有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人才会打出“美色”作为诱饵,现在铺天盖地的“性感”宣传大概只会驱使人们一集一集地快进过去只是为了试图找一个主角的走光镜头。
《QAF》很显然是由同性恋群体打造的一份重量级请愿书,剧集的质量之高让我惊叹,涉及面极广且颇具深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QAF》从不美化同性恋者也不为这一群体作徒劳的声辩,这一点与几乎所有的同类型影视作品相去甚远,许多时候它表现出来的冷静已经到了一种冷酷无情的地步。
剧中一位演员的访谈里说道:“你会忘记这是一群同性恋者然后开始真正地去关注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发展。”现在用这样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据说制作方正试图在片中加进一些异性恋角色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群体,并且试图在性爱,法制等等方面作更深一层的挖掘等等。
我本人非常高兴获悉这一八卦。
可以肯定在接下来的起码十年里不会再出现可以与之抗衡的同类型作品,作为一个无可替代的选择,《QAF》理应能够肩负更多的责任:承受更多的质疑,更多的关注和冷静的评判。
PS:
剧中的几位角色极具代表性,基本上每一个同性恋者或多或少都能够对号入座。
中国的同性恋群体基本对法律等毫无概念,一来中国本身根本就没有相关法规,二来也必须面对“五千年文化”所附带来的种种尴尬,也包括迷惑。
为什么同性恋伴侣要争取结婚的权利?某些政客或者相关法规应允给同性恋群体的权利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社会大众“歧视”的背后有哪些真正的动机……等等这些问题我敢肯定几乎没有一个同性恋者能够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类似群体一直有对社会进行“教育”之类的呼吁,但事实上最迫切需要受教育的却是同性恋者本身。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的同性恋者或许会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大环境,而这些人现在却还处于完全的无知状态,因为他们或许都还是稚嫩的学生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途径可以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
即使在全世界范围,青少年同性恋者的受教育问题都是当务之急。
不真正认识自己,我们能拿出什么武器来捍卫自己?
《QAF》将会是一本非常生动的“教科书”,和课本不同的是它很有趣,很简单也很好看。暂时淡忘那些诗情画意的性爱镜头(全世界的同性恋者都知道两个男人之间的性不是那样的),去欣赏它,体会那一种用心良苦,去学习。你一定会跟我一样觉得受益匪浅。
听说有些人不好意思去买而且一般小店也不怎么有,得订。以下是我的建议——去跟老板说:“我要买《同志亦常人》的DVD,你能不能帮我进?”然后不管是什么结果,对他(她)笑一笑。
也算是垮了一步。路嘛,要一步一步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