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电影节:观众眼里的同志电影
(作者或来源)
王晓峰 尽管12月14日开幕的北大举办的同性恋电影节从规模和声势上都不大,但电影节仍然带来了相当的影响和震动。
记者在现场观察发现,很多人对此类题材的电影表现出极大兴趣,同时对同性恋现象也保持相对冷静的态度,毕竟这次活动范围局限在高校,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
秋林(大学生):要不是演员长得好看,我觉得观众不会那么容易理解,这些事情要是发生在这些观众身上,他们就不一定接受。说起来对同性恋现象理解很容易,但真要发生在他们身边又是另一回事了。我觉得《蓝宇》拍得比较好,电影就该这么拍,既然给人看,就要拍得好看些。举办这样主题的电影节,人们的猎奇心理比较强,都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Z先生(同性恋群体的知情者):关于同性恋题材影片,我觉得没什么特别的,既然电影反映社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同性恋作为反映对象并不奇怪。其实看同性恋电影更关心的不过是同性恋,电影只是一个窗口而已,我想拍电影的人也是这个用意。
现在同性恋一下子时髦起来了,所以同性恋电影也一下子时髦起来。
但现在中国同性恋电影都没有深刻地反映出真实情况,内地的同性恋电影更是这样,大家都在猎奇心理中拍和看。什么时候这个主题和异性恋爱情主题一样平平常常了,可能会又有深度的同性恋题材电影出现。这几部片子,每部所着眼的角度都不一样。
同性恋群体的复杂性使电影有了众多的故事题材,这一点与异性恋电影一样,我觉得这挺好的。
但都是帅哥和帅哥的故事,有没有更接近普通人的普通同性恋者的生活?另外,这类电影除了爱来爱去,爱死爱活,还应该有其他的内容,但都没有反映出来。还有,目前这种电影都太沉重,应该有轻松喜剧的题材。
国产同性恋电影虽然不多,也开始有一些程式化。观众对这个电影节的态度比较冷静,是因为在大学里。试想一下,在一家普通电影院搞这么个电影节,来的观众都是社会各方面的人,会怎么样?
刘芳(北大毕业生):我认为此类电影节举办的意义超越了它具体放映的内容。实际上,有很多人开始越来越平静地对待同性恋行为,将它看作与异性恋一样的存在。而这样的电影节,其实质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它并不要求观众去支持或者反对什么,而是告诉他们,同性恋就是社会的一部分,无论被如何看待。
从具体内容上讲,我觉得中国的年轻导演们是有能力用低成本拍出一些很不错的片子的,比如李玉的那部《今年夏天》,以女性导演的特殊眼光说了一个在社会大背景下同性恋者之间的故事。影片里有许多细节很出彩,非职业演员表演的感觉相当真实——那种同性之间的相通和伤害,让我们看见人性的丰富,并慢慢了解和被了解。至于观众心态,我感觉大部分人的态度是希望去了解和看见,而不是单纯的支持或者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