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同性恋与母亲基因有关 未来能够自由变换性取向
对本文使用道具点击此处可在线向本栏目投稿
点击次数:
本站发表: 2006-03-1 00:00
最后编辑: 小川
最后编辑: 2007-02-4 01:27
原载: TOM科技

阅读推荐

  • 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踪迹十年心 有过激情,有过热情,也有过天真的承诺 有人找到了自己的伴侣,隐于市 有人和伴侣接受了开放关系 有人结婚去了有了自己的家庭 多数人分分合合 还在爱情的旅途中寻寻觅觅 十年,数着很长,过着很短 十年后,爱情是什么样的 我们想要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
  • 动动手指头几分钟就能领取红包!!!动动手指头几分钟就能领取红包!!!动动手指头几分钟就能领取红包啦!!! 宋体; 为了解男性人群对尖锐湿疣疫苗的相关态度和行为情况,我们拟对男性人群展开此项调查,以为开展后期的尖锐湿疣疫苗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次调查,我们需要了解您的一般情况及对尖锐湿疣疫苗相关态度和行为情况,全程采用匿名形式。调查不会对您的健康和隐私造成伤害,同时我们保证对调查中所有可能涉及到您个人隐私的问题,给予严格保密。 用手机扫描下面二维码就可以领取红包啦!!!
  • 活动:与爱同行活动:与爱同行
  • 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来,同志在追求什么样的爱情十年踪迹十年心 有过激情,有过热情,也有过天真的承诺 有人找到了自己的伴侣,隐于市 有人和伴侣接受了开放关系 有人结婚去了有了自己的家庭 多数人分分合合 还在爱情的旅途中寻寻觅觅 十年,数着很长,过着很短 十年后,爱情是什么样的 我们想要的爱情又是什么样的
  • 谈起性和健康你会想到什么呢?谈起性和健康你会想到什么呢?我们现在的“SEX-HEALTH图片大赛”正火热举行中哦!
    把你的想法注入到照片,图画,设计(图片或文字)与我们分享吧!
    本次大赛将会给大赛前三名颁发奖励(第一名的奖励是iphone6一台,第二,三名将会有惊喜奖品)!

    想了解详情请点击http://www.seshglobal.org/sex-health

  • 《被阅读的艾滋病患者》《被阅读的艾滋病患者》8月初的一天,深圳连降暴雨,但南山区的一家咖啡馆内却是人头攒动。来自香港的张锦雄Ken仔(以下简称Ken仔)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发表演讲。倘若不是Ken仔自曝,或许不会有人知道,这个精力充沛的演讲者是个艾滋病人,并在18年前因此而濒临死亡。

同性恋与母亲基因有关 未来能够自由变换性取向

(作者或来源) Cesilia 编译      据《人类遗传学》二月刊报道的最新研究结果称,母亲的基因排列顺序有可能对儿子的性取向产生影响。该研究报告的刊登对长达数十年关于是否存在“同性恋基因”的争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负责该研究的研究人员就“X染色体被抑制”现象对97名儿子为同性恋的母亲和103名儿子为非同性恋的母亲进行了检查。


X染色体与Y染色体的秘密


      染色体是一种线形大分子,里面包含着有机体的遗传指令。人类有23对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是哺乳动物体内两条性染色体之一;而另一条则是Y染色体。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而无Y染色体,男性则有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尽管女性体内有两条X染色体,但只有一条是起作用的。


受抑制X染色体的不同造成极大差异


      正常情况下,哪一条X染色体受到抑制是随机的:在一名女性体内有一半细胞抑制其中一条染色体,而另一半细胞抑制另条染色体。

      然而现在,当研究者波克兰特告诉记者:“我们发现一些母亲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中抑制的都是相同的X染色体。这是很不寻常的。”在儿子为非同性恋的母亲身上有这种情况的人只占4%,而在只有一个儿子是同性恋的母亲身上有这种情况的人也只占13%。波克兰特认为这表明母亲的X染色体对儿子是否成为同性恋起着一定作用。


多个基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催生同性恋


      在此之前,波克兰特还参与过对有两个以上同性恋兄弟的男性的完整人类基因组的研究。研究者在三条染色体——7号、8号和10号上发现了相同的DNA延伸物。而此研究中有60%的同性恋兄弟出现了这一情况。

      那次研究还发现母亲在儿子的性取向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重要角色:与同性恋相关的10号染色体上的区域只能从母亲那里遗传得来。

      这两项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的性取向存在多个遗传因素影响,且这影响是因人而异的。

      波克兰特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说道:“我们认为将来有可能出现一些不同类别的同性恋男子,有的是X染色同性恋,有的是7号染色体同性恋而有的则是10号染色体同性恋,甚至还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同性恋。”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都认为使一个人成为同性恋或者非同性恋的不是单独一个同性恋基因,而是多个基因记忆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而这最终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成为同性恋。


科学解析与社会认知产生摩擦


      一直以来,在性取向的遗传学研究都是充满争议的。认为同性恋是一种选择行为的宗教领袖职责这种研究是试图使同性恋合法化;而另一些人则担心对潜在同性恋遗传学知识的详细了解将为今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阻止同性恋的产生打开大门。

      而波克兰特则认为这些顾虑不应该成为阻止科学家探求同性恋是否是潜在的遗传组成这一基本问题的理由。

      他表示:“我对我们能够对自己的人格和外貌各方面进行某重程度的操控的能力是毫不怀疑的。我认为如果将来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自由改变性取向,到那时我们或许还可以对智力、音乐技巧或是特定的外貌特征进行——但这些东西是否能够允许被运用则是由真个社会来决定的。就不再是一个科学问题了。”



广同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表示认同文中观点或已证实文中描述。

相关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