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健康教育
让未来教师真懂“性”
(作者或来源)
吴艳萍 小魏是北京25中的新教师,每到周六,他都要赶回母校首都师范大学,继续自己的副修课程──性健康教育,因为他觉得这门大四才选修的课太有用了。
1993年,首都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了"性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原计划招收60人,谁知竟有200多人报名,授课中间两次调换教室,前台都挤满了自带坐椅的热心听众。
老师们强烈地感到:在急剧变动的青春后期,大学生们性的情感、思维和意识变得异常强烈。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社会观念铺设的性雷区使他们对于这类问题无知、误解、讳莫如深,极易受到消极文化渠道如地摊黄色文学的毒害。这种性生理发育与性心理发育的冲突,性生理需求与性社会意识和规范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他们心中无法排解的困惑、郁闷和痛苦,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当他们踏入社会,成为新一代教育者,却无法胜任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中学生心理咨询和卫生保健工作。为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推进大学性健康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于是,1995年首师大正式设立"性健康教育"副修专业,这使首师大成为全国第一家开设"性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专业学制两年半,共450学时,主要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共开设12门课程。主要课程有:性生物学、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伦理学、性社会学、性教育学、性法学、青少年常见疾病及预防等。
在课堂讲授、图片展示、放映幻灯和录像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帮助下,老师们以朋友的身份,和同学们展开面对面心贴心的平等交流,从具体的性知识性概念拓展开去,纵论性别角色、爱情、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科学性知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去探寻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找准自己在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位置。
在性生理课上,老师播放录象来讲解受孕和分娩一章,听课的每一位同学,都对生命从孕育、成熟、到呱呱坠地的艰辛过程产生了深刻印象。生命之宝贵,母爱之伟大促使他们做出更积极的人生选择。一位来自巴山脚下的同学,精神失常的母亲在其幼年时出走不归,父亲一个人靠种地拉扯他和妹妹,经济的拮据,性格的封闭内向,再加上文化课基础较差,使他在考入大学后颇感生活的重压,陷入孤独悲观的情绪之中。在性健康教育专业学习一段时间后,他的身心获得极大放松,思想豁然开朗。他说:"完美的人生具有三根支柱──人格完美、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活动的成功。人格完美是人生完美的基石,人际关系和谐是社会活动成功的保证,而社会活动的成功,体现了人的价值和人生乐趣。"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课堂上,性教育、人生教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被有机融合起来。大学生们找到了开启"神秘"自我的金钥匙,也成为更受社会欢迎的人才。一个地理系的毕业生,分配时因为手里还有一张性健康教育专业的结业证书而比其他同学多了竞争的资本,因此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