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朋友说
(作者或来源)
石青 最初的事情是在懵懵懂懂时发生的。我小的时候就觉得自己也许和别人不一样,但没想到这种不同会影响我的一生。
中学时,我曾和一个男同学有过深深的交往,我们做过一般男孩子之间不会做的事。我是非常喜欢他的,但他并不是一个喜欢男人的男人。对他来说,这种关系和自慰没有什么不同,不过我们有友谊做一种纽带,我们是那个年龄的孩子常有的所谓“铁哥们”关系。
直到高三,我才听到“同性恋”这个词,才真真切切地懂得自己是那一类人。后来,我们分别考入两所大学,虽然离得非常近,但不会总天天见面。那时他已经觉得这种关系不应再维持下去了。我经过了一段难忘的思索过程,暗暗对自己说,只要他开始与异性交往,我就悄悄地从他的心中消失。后来他有了女友,但家庭反对,他们的交往一直伴随着痛苦。他病了,夜里睡不着觉,在春天的田野里我们走着,他哭了,而我也在心里哭着。我知道我喜欢过的男人是一个懂感情的男人,是一个值得别人喜欢的男人。
后来,我悄悄离开了他,虽然还常常见面。我知道,他不属于我,我应该去找自己的世界了。
开始我喜欢的,总是身边的人,我常常喜欢上同学,到了日思夜想的程度。后来我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不能总在无休止的单相思里生活。我认为,自己的感情和为人,没有什么不光彩之处。于是我试着把我是什么人告诉朋友。这种办法非常有效,一旦我把自己的感情告诉对方,我就会从单相思中解脱出来。由于同是大学生,他们往往表示能够理解,虽说不会接受这种感情。
知识的学习,使我对世界有了新的看法。我知道很多人和我一样,生活在不被理解不被接受的痛苦之中。这并不是我们的过错。作为同性爱者,我有义务让别人了解到我们生活的不容易。为减少社会偏见,我更加有意识地告诉朋友们,与他们交流对这种事情的看法。当然,我不能对所有的人说我是一个同性爱者,我有选择地寻找谈话对象,只有认为他们比较可靠,又很明白道理时才告诉他们。
这样,不知不觉就大学毕业了。
工作后,我继续和同学们、过去的朋友们保持往来。时间长了,他们都知道了我的私生活。使我高兴的是,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因为我的私生活与他们不同而不与我交往。这时候,我找到了属于我的世界,告诉朋友自己的事,已经不是为了摆脱单相思的情感痛苦,而是觉得我有一种责任,就是让世界上多一份了解和信任,多一份关心和爱护,更重要的是,我要打破这个世界对同性爱的偏见,让自己活得更好一些。
到现在为止,我的好朋友绝大多数都知道了我的生活方式。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和我的伴侣相处得非常好(也许我的伴侣太可爱了,人人都喜欢他)。知道我的事的人,总数大概有几十人,其中也有女性朋友。我觉得通过我的努力,他们对同性爱有了个相对平和的看法,从这一点上看,我成功了。
与一位异性爱者谈论这种事,一般都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不相信阶段,即不相信自己熟悉的人是一个同性爱者,或不相信这种人就在身边。这个阶段人们往往对同性爱的认识只是流行的非常肤浅的看法,如同性爱是一种变态、一种心理疾病,或是受西方自由化的人生观影响,寻找特别刺激而已。他们往往认为男同性爱者一定是女性化的,在性行为上只是不太容易让人接受的那种“后入式”行为。
第二阶段:试图帮助自己“改正过来”阶段。他们往往还认为同性爱是不正常的现象,总觉得自己的朋友是这种人有一些遗憾。所以就规劝多与女孩来往,或询问是否在与女孩子交往中有不愉快的受刺激的经历。这一阶段他们虽然已经认同了同性爱与道德品质无关,但还常认为也许是由于心理成长过程中受到什么挫折,使得我们偏离了“正常”。
第三阶段:承认、理解、新生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认识发生质的变化,不再认为异性爱是唯一的生活方式,承认同性爱者有决定自己性生活方式的权利,这与社会无关。在了解了很多关于同性爱的历史、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知识后,他们会理解同性爱在社会偏见下生活的艰难,有人甚至表示在可能的情况下,愿意帮助社会改变偏见;他们尊重同性爱者的选择,觉得这不过是一种个人生活方式,与这个人的其它方面无关。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进入第三阶段。有的人对同性爱的认识停留在第二阶段,极少数人只认识到第一阶段,就不想再谈论和思考这些事了。这也是正常的,什么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就到了理想状态。
在与异性爱者谈论这些事时,我觉得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一、不要和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讲自己的事,尤其不要与同事谈论此事,这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自己要有充分的自信。作为同性爱者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正确认识,对生活充满信心,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样,别人看到你自己能够很好地生活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需要“改正”的了。这一点尤为重要,往往成为对方能否对同性爱有正确认识的关键。根据学术界的统计数据,同性爱者一般占人群总数的3-4%左右。如果每个同性爱者都能同周围的10个人谈谈同性爱问题,那么就会有近半数的人从大家那里了解到同性爱。这对我们认识这一特殊现象是多么好的帮助啊,这也是我将自己的性取向告诉朋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