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复活”了一种在灵长动物基因组中长眠的“化石病毒”。初步试验发现,人类对这种病毒的免疫力是以极大的代价换来的:为了抵抗它,人类对艾滋病病毒的抵抗力被大幅削弱。
这种病毒名叫PtERV1,与艾滋病病毒是同类,都属于逆转录病毒,即遗传信息存储于RNA而非DNA上的病毒。在黑猩猩和大猩猩的基因组里,分布着这种病毒的100多个DNA拷贝,不过它们已经不再活动,就像化石一样。人类基因组里则没有这种病毒的“化石”。
科学家说,该病毒活跃于约400万年前,能够感染当时的黑猩猩和大猩猩,但不会感染人类。人类和黑猩猩等灵长动物有很近的血缘关系,几百万年前生活在相同区域,传染机会很多。为了弄清人类细胞为什么能抵抗这种病毒,科学家对一种以不同形式存在于不同灵长动物体内的蛋白质TRIM5α进行了研究,这种蛋白质能保护机体免受某些逆转录病毒袭击。
科学家在22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提取该病毒的关键基因,插入一种鼠类逆转录病毒,使之“复活”。用猫细胞进行的试验表明,如果细胞不含TRIM5α蛋白质,就很容易被该病毒感染;含有该蛋白质的细胞则几乎不受影响。
以往研究曾发现,人类身上的TRIM5α蛋白质不能抵抗HIV-1艾滋病病病毒,亚洲猕猴体内的版本却可以。为此,科学家测试了其他灵长动物体内该蛋白质对PtERV1病毒和HIV-1型病病毒的抵抗力。结果发现,对其中一种病毒关上门,就意味着为另一种病毒打开门。
科学家据此猜测,人类祖先的免疫系统在对付逆转录病毒时,可能采取了“孤注一掷”的策略。在几百万年前,这种策略有着进化优势,保全了一部分人类,却也使现在的人难以对付艾滋病病毒。科学家目前还不知道PtERV1能导致何种疾病。
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追溯人类免疫系统的进化史,也有助于理解我们为什么拥有现在这样的免疫机制。
本文由会员首长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