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性恋群体调查报告
(2)
(作者或来源)
Unknown “从来都不羡慕别人,我们觉得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在地铁里,他病了,靠在我的肩上,我握着他的手,感觉他的温度,发誓要对他好一辈子。我不在乎别人一样的眼光。我们没有干涉别人的生活,我们没有做妨碍别人的事情。我爱他,他也爱我。我能从别人的敌意喝嘲笑中解读出一种对幸福的羡慕”
S开始落泪。他停止了与我的交流,我看到了他眼中暗淡喝忧郁的目光,看到了幸福被撕碎后无奈的绝望。我没有再追问。我知道的是在一次车祸中B永远的离开了他。我可以想象到沉浸在幸福中的他是如何艰难的接受这个现实。
和他们的交流总是无一例外的沉重,尽管不少时间我们是在一种几乎是狂笑和觥筹交错的场景下进行着我们的谈话。尽管这些人对感情的期冀总是很执著,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幻想总是试图打动别人,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宣称他们中有不少智商高的人,尽管他们声称如果可以再次选择的话,他们仍然将选择这种尴尬的地位。
他们的内心实际上有一种悲剧性的色彩。据调查,在这个圈子中,大约有60%的受调查者看过《北京故事》和《美少年之恋》这样带有悲剧色彩的同性恋题材的书籍和影片。在看的过程中,他们往往要把自己想象做主人公,他们坚定的相信这些虚构情节中显示出来的最大可能的真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会流泪。
“这实际上反映了这个特定人群的脆弱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焦灼、敏感和细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作家这样说:“整个社会的主流话语是排斥他们的,他们的境遇尽管有了某些程度的改善,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公正存在的。在遭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他们不可能有开放和乐观的心态。尽管他们试图这样去做!”
与常人想象不同的是,他们(主要是指男同性恋)并不像港台影视(主流)中所着力刻画的同性恋形象。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明显的夸张姿态。不是我们理解中的娘娘腔,浓装淡抹,一身饰品,妞妞捏捏。当然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我接触过的某些同性恋从形态、服饰上也呈现出了女性化的态势。这些人在同性恋中有一个特殊的形容词——SISSY(女性化)。我调查的结果是大多数同性恋对此极为反感。
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这些人没有妨碍别人,他们不应该成为公众嘲笑和谴责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他们可能兼有异装癖的心里特征。
(2)同性恋的世界并不是一块净土,同其他人群一样,广泛存在着男妓、一夜情、性乱等跗面现象。在同志网站的交友留言簿里,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话语:我是北京的学生。我今年23岁,身高177CM,体重67公斤。爱好:旅游、运动和看书。我的相貌好,身材标准、健康,皮肤白,我既开朗,率直又温柔,是人们眼中标准的男孩。
我希望有一个有经济基础的哥包我,或者我可以给你提供短暂性有偿服务,如果有意,请打电话:……这样的人,在圈子里被称做是MONEYBOY。是一种同志圈中的丑陋现象。据调查,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对此都极其反感。当然也有少数人对此并不排斥。
根据一些同志提供的线索,我考察了一些星级宾馆。华灯初上,在这些地方,一些衣着新潮,打扮怪异的青年或者少年急匆匆或者悠闲的站在这里。他们等待的对象是外国人,大款或者是因为家庭和环境不打算寻找固定朋友的同志。
他们无一例外的呈现出了一种自信。他们绝对不主动找人搭讪,而是静静的等待着猎物的上钩。他们的眼中没有空虚,没有冲动。在喧嚣的夜里,显的格外沉静。
这使得我有些迷惑。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可以感到他们的玩世不恭和调侃的神情。他们缺少的也许不是青春的张力,而是一种做人的尊严。这种尊严的缺失使得尽管对同性恋没有敌意的我对他们存在强烈的不满和反感。
以MB为代表的丑恶现象是这个圈内的同志坚决反对的。在号称国内最大的公益性同志网站已经加强了这方面的管理。征友信息和聊天室内一般不允许说脏话和公布性交易信息,违反者将被驱逐出去,而绝大多数征友的也强调一夜情和MB骚扰他们。
可以看出,这个圈子的同志都有意识的在排斥这种负面现象。这种自律对于他们来说是相当关键的。“众所周知,同性恋性行为不产生爱滋病,爱滋病最根本的源头是性乱,而这显然杂异性恋中也广泛存在。”中国第一条爱滋病热线开通者,社会学家万延海这样说道:“集体性行为,一夜情等形式在同性恋中存在,这与我们的社会环境、舆论甚至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有很大的关系。要真正杜绝,需要很长时间。”
在万延海表达了他个人对于爱滋病的忧虑后,我采访了数十名同性恋者。调查的结果喜忧参半。在问知是否可以接受一夜情的时候,大约80%的人认为可以接受,但是其中的绝大多数认为应该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如果可能的话,选择对方做自己的BF(男朋友)”。当我问到爱滋病的基本常识的时候,大多数人(75%)有比较全面的知识。在他们进行性接触的时候他们能保持一定的警惕。只有10%左右的人认为爱滋病是一个非常遥远的概念。他们在进行性接触的时候,不考虑安全措施。 返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