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来,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艾滋病(英文缩写名称为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新感染270万,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
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中国CDC估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
昆明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报告数位居全省16个州市之首,占全省报告病例数的五分之一。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艾滋病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可以说,自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来,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
流行模式呈现多样化
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有四大特点,即疫情上升幅度进一步减缓,综合防治效果开始显现;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全国艾滋病疫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但部分地区的疫情仍然严重;全国受艾滋病影响的人群增多,流行模式呈现多样化。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介入性医疗操作等);母婴传播(包括经胎盘、分娩时和哺乳传播。而艾滋病的检测则包括初筛和确证试验。
初筛方法包括ELISA法、化学发光法或免疫荧光试验、快速检测(斑点ELISA和斑点免疫胶体金或胶体硒快速试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免疫层析试验)等,常用的方法是免疫印迹法。
预防仍然任重道远
在1999年以前,当时艾滋病的治疗无抗病毒药物,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机会性感染,有的患者1—2年内会死亡。1999年至2004年,有少量治疗药物用于临床,但是费用非常高昂,只有少数患者能够承受。2004年以后,国家实施免费抗病毒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得到治疗。国内外研究表明,有效抗病毒治疗可以让患者正常存活30年至40年以上。艾滋病和肝炎、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主要有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融合抑制剂等。
目前,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还没用研制成功,艾滋病的治疗、预防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