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哥辣妹与"同志"
(作者或来源)
homophobic酷哥、辣妹与打了引号的"同志"都是从台湾飘过海峡而风行祖国大陆的,其中"同志"的新潮用法则来路更远。1996年,美国映出电视喜剧影集《艾伦》,扮演同性恋女主角的演员艾伦·迪金纳瑞丝也公开表示自己是"同志",于是同性恋者互称"同志"就约定俗成了。副总统戈尔赞扬《艾伦》,并在其官邸为"同志"们举行活动,其妻也戏称戈尔是她的"同志"。去年美联社播发一条电视新闻,报道号称全美最大型万圣节化装晚会,"沿着圣塔蒙尼卡大道吸引了十五万人潮,两名男子扮成路易十五世和路易十六世皇后"。好莱坞是同性恋大本营,美国报纸转发这条配有"皇后起舞"图的新闻时,加了副标题--"同志"们男扮女装亮相。洛杉矶和旧金山还有"同志刊物",其读者约73.5万人。"同志"在当今的美国所指是有共识的,不用打引号。
美国人感冒了,台湾人就打喷嚏;台湾人打喷嚏,祖国大陆的新潮族就流鼻涕。去年一双"同志"男子在台北举行婚礼,"市长"陈水扁要参加,后迫于舆论,未敢亲临,却开放官邸招待"同志们",报纸称为"世纪婚姻"。台湾的酷哥、辣妹加"同志",闹得乌烟瘴气,舆论界说是"脱光了人的尊严"。报称民进党党员在竞选时要求辣妹脱内衣飙舞,引起党派之争,互相指责,鸡犬不宁。没想到,近来满耳朵灌"酷",男的"酷",女的也"酷",又"酷"又"辣",吓得我连正宗同志也不敢用了。不是我神经脆弱,等着瞧,如果精神文明教育赶不上趟儿,同志一词将受亵渎。
台湾《中央日报》报道"世纪婚姻",称"同志"也不加引号了,这就难免有尴尬的时候。现实交往中,他们虽不互称同志,只用先生、女士,小姐、老板什么的,但革命文献中却有正宗同志,《总理遗嘱》里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同志们在严肃场合诵读《总理遗嘱》,心里犯不犯嘀咕?台湾同胞称孔子诞辰为"圣诞节",要把欧美"圣诞节"在台湾改称"耶诞节"。不管合不合理,避免混淆还是对的,可是为什么不给同性恋者起个雅称而要称"同志"呢?
韦君宜《思痛录》中引了延安时期传唱的歌词,词云:"人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有这称呼各处都是家庭,无分人种黑白棕黄红。"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无论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同志的确是"骄傲的称呼",确实比一切尊称都光荣。人们不论受了多大委屈,听自己人称一声同志,就块垒尽消了。当年,陈毅追悼会上,毛泽东突然决定带病参加,面对张茜说了一句"陈毅是个好同志啊",就融化了冰山,江青控制的"中央文革小组"所制造的"二月逆流"也随之断流,三位副总理和四位元帅都恢复了同志的称号。就是这样,同志,牵系着多少人的命运啊!
语言中的词儿是最活跃的因素,其意义常随着时代变迁。因此词语的新意义都反映着时代风貌。当代"使女人更迷人"还不过瘾,要风流到"辣"了;"使男人更英俊"还不开心,要挺进到"酷"了。"辣"到"酷"处,"酷"到"辣"时,加引号的"同志"就要出台表演了。谓余不信,请留心看报上的艳闻、绯闻、酷辣闻、性变态闻……继"征购隐私"广告之后,就是"征购'同志'"了。
现在互称同志已经碍难出口,能不能阻止它继续异化呢?当年时髦一代追求"港气",这几年风流一代追求"台气",过些年嬉皮一代必追求"美气"。所追求的都是那些地方的颓气,而非正气,能不能引导着学人家的正气呢?我在五一广场五金电料行劝酷哥学点美国正气时,他反唇相讥,说:"这是中国!你不要用美国吓唬人,克林顿还不'酷'吗?""酷"与"辣"已经白日现形了,我无言而退,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