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释疑
(上)
(作者或来源)
阿广 riverculture@163.net “同性恋”,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敏感又陌生的名词。人们一向忽视它,排斥它,厌恶它,甚至于谈“同”色变。究竟同性恋者是否象一般大众所想象的那种不道德的、没人性的或者是恐怖的动物呢?由于以往的心理学界把同性恋视为变态心理,而且由于某些传媒的歪曲和夸张,使公众对同性恋者产生歧视的态度甚至是敌对的情绪。
但最近一些年来,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相当一部分成年人都会有一些同性恋经验,而且大多数以同性恋作为主要的或唯一的性行为的人,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地方不同。据美国的有关资料报导,同性恋者可能占人群的10%左右。有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没有任何质的区别,它们是一种性行为的连续体,绝大多数人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只是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例如:性学专家金塞(1948,1953)、海尔特(1976年)、莫里恩(1977年)、提朴(1975年)等曾提出过同性恋------异性恋7 级比例表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说明:a.单一的异性恋(35%);b.异性恋占主导,很少或偶尔的同性恋(35%)c.异性恋占主导,稍多几次的同性恋经历(20%)d.异性恋和同性恋几乎相等(2%)e.同性恋占主导,稍多几次的异性恋经历(2%)f.同性恋占主导,很少或偶尔的异性恋经历g.单一的异性恋经历(4%)。
那么,这种误解和歧视的态度,有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不了解;2.从众;3.文化背景;4.掩饰身份。而真正从本质上厌恶同性恋者的人可能并不多。
由此,我们小组便设计了一个“通过助人行为看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接受程度”的实验。本实验的主试是一对异性恋情侣,一对“同性恋”情侣,一个指挥者;被试是社会上的群众3个(社会上的人戒心很大,不太合作)和大学生17个。实验过程是,两对情侣先后向同一个人问路,看被试的反应,有否因问路者的性取向而发生变化(后来因主试人数不够,而且发现,现在社会对异性恋情侣在公共场所亲热已没什么反感或感到奇怪了,便只用一男生代替异性恋情侣作对照)。然后由指挥上前向被试做简单的调查,了解其内心的体验。结果表明,有20%的被试对“同性恋者”问路感到惊奇,而对对照组主试无任何特别反应;20%的被试认为“同性恋”情侣主试是同性恋者,而其他人不敢下结论或认为不是,这可能是由于传媒的误导,使人们认为同性恋者必须是十分女性化,动作娇柔妩媚的;61%的人说会在同性恋者有困难时给予帮助,22%的人选择很难说,其它表明不会;超过一半的年青人对同性恋者持宽容的态度,而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般都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或者没有这个概念。
看来结果如我们预期的一致,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并不象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糟糕,与以往相比,已变得宽容了。在实验前后,我们曾与周围的同学或者陌生人谈过这方面的事情,大部分人都表现出对同性恋者存在戒心(这种闲聊的方式可能与实验的情景不同而出现的结果不同),但一旦问到为什么时,他们却回答得十分含糊,大多是认为不道德、不正常之类的。很大部分人都是人云亦云的,真正了解同性恋的人并不多。
那么,究竟有没有必要去了解同性恋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同性恋者在中国占的比重不少,据较保守的估计,大约有3%,按这个比例去算,起码有三千多万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观的。假若一味地持否定或歧视的态度,对于社会的发展,例如在健全法制、社会伦理道德方面都会产生阻碍。从同性恋者本身出发,不论是社会对他们还是他们对自己持否定、厌恶、忽视的态度,对其心理健康、人格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不论持宽容还是反对的态度,也不论是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都有必要去了解这个特殊的人群。
形成以上那种普遍的态度,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不了解。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传媒接触到同性恋的,可很多传媒普遍对同性恋者都或多或少地作歪曲或夸张的报导,如一些港台电视电影把同性恋者塑造成道德败坏、低级趣味、争风吃醋的角色;又如《广州日报》99年2月2日A5版以“堂堂欧洲议员吸毒又搞基”极富讽刺和歧视的大标题报道欧洲议会英议员承认同性恋倾向及相关新闻。这些歪曲的报道对整个社会的态度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从众心理。由于社会大众对同性恋不甚了解,而又普遍对其持消极态度,一般人为了明哲保身,避免社会压力,都会选择与社会大众保持一致的态度。而且越是不了解,越容易产生这种从众行为。
三、文化背景。简单地比较东西方两种文化观点,可以得到这样的看法:西方文化注重人的感情和人的欲望,鼓励人们去发展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和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思想;而东方文化则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人的个性和思想都被压抑了,要服从社会的主流文化。虽然现在中国人的思想受到西方的影响,已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传统的力量依然根深蒂固。
四、掩饰身份。由于同性恋者的数量相当可观,而且不象受白人歧视的黑人,从他们外表上是看不出任何特征的,只有从他们极有限的行为中透露出某些模糊的线索。因此,他们完全可以掩饰自己的身份,从而避免遭受歧视。而一般都采用歧视同性恋者来达到目的。虽然歧视同性恋这一态度在现今社会还是主流思想,可是与过去相比却有了很大变化。由于同性恋者的不断努力,以及信息的传播媒介日益发达,尤其是电脑网络的发展,使得社会对这一群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从日常生活、运动、游行集会到法律、宪法等方面都体现到社会逐渐宽容,接纳和支持同性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