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与解放思想
(作者或来源)
二言 taohong@aol.com 同性恋者向往同性伴侣,但这种愿望受到庞大的异性恋文化的钳制。自我感受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带给同性恋者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很多同性恋者视自己的性倾向为一种不幸。本文试图指出,正确处理好这种压力,不仅能够给同性恋者本人带来收获,而且对于整个社会都有所补益。
● 同性恋者的自我解放
异性恋者占据人口的绝对多数使社会文化受到异性恋文化的主宰与主导,使异性恋者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想当然地接受和顺应环境的一切。由于他/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标在很大态度上已经被环境所圈定,异性恋者很少有余地对这种纲常产生疑问。
对于同性恋者来说,我们对自己本性的了解是在冲突和迷茫中,通过摸索而取得。当看到自我感受与外界的要求不相呼应时,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本性做一番全面的审视:为什么我与别人不同?这种不同会给我带来何种影响?这种不同是我的过错,还是环境有待改良?我如何在这种不同下生存?这种质疑是走向成熟的一步,标志着独立人格的开始。
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陷入深深的矛盾与迷失之中,感到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以社会偏见来认同自己,比如认为自己有病,自己低人一等,等等。很多同性恋者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而这也是长期以来同性恋被列为病态的原因之一。
正如生活中的许多磨难一样,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将给同性恋者重新带来希望,而健康心态的到来的同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结构也已经呈现出一些与常人的不同。我们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独立的个性,而不是世俗和环境工厂里旧模子下刻印出来的单调图案。我们会看到,一种被大多数人斥责为错误或病态的心理状态或者生活方式原来也有着其迷人和灿烂之处。我们由自己的经历出发,培养起一种审视的习惯──我们不会想当然地接受一切成见,顺应一切惯例;我们在磨难中培养起一种批评和思考的态度,不再人云亦云;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对事物的看法不会仅仅局限于表面。虽然与外部世界有着摩擦,虽然我们的行为处处受到牵制,但我们在人格的自由方面,已经比异性恋同辈前进了一大步。
在取得思想自由的同时,我们开始探求新的生活内涵。比如说,同性伴侣的关系不受法律的保护,那么我们如何加倍努力去巩固爱情?在没有子女的情况下,我们如何计划晚年?有的同性伴侣希望抚养子女,这在现阶段是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有很大的探讨余地。在人类家庭结构日趋缩小的时代,同性恋者在这方面的探讨将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外,对一些同性恋者来说,自我封闭是一场极大的痛苦,但走出封闭,坦然面对自己后,生活中的磨难就更容易被一笑带过。
爱情并非生活的唯一目的,也不是快乐的唯一源泉。当我确知自己爱情无望时,怨天忧人毫无补益。当我看到,自己在爱情方面的投入不可能产生希望的所得时,何不把时间和精力投入了其它能令我欢愉,令我满足的事物上呢?
● 同性恋者改造社会
同性恋者的存在,尤其是其解放的过程,对于社会和大众来说,也是一个教育的过程。
一方面,随着同性恋的逐步暴光,越来越多的异性恋者对此会从无知和偏见过渡到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对于无知者来说,认识同性恋扩大了他们认识世界的视野,增进了他们对世界总体的了解;对于原来持偏见的人来说,他们会看到原先被自己否定事物和人原来是也一种合理与正常。对同性恋的看法的转变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看待一切事物,不要被偏见与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被习俗与惯例牵者鼻子走。总而言之,他们在认识同性恋的过程中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在一个深受教条与古训的毒害的社会里,在一个仍然以引经据典为主要论证方式的文化下,正确认识同性恋可以构成启蒙教育的有机组成部份。
另一方面,同性恋者本身就可以成为进步势力的一部份。纵观二十世纪的同性恋解放运动历史,我们会看到,同性恋者与既成的体制之间总是存有抗争,而同性恋者和他们的支持者总是站在进步势力的前沿。每一次同性恋权益的胜利总是伴随着社会的改良,标志着文明的进步。本世纪的少数民族民权运动由二十年代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前进至六十年代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并导致了七十年代同性恋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性恋者权益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的进步,但同性恋本身也是一股改造社会的力量,而且推动社会向前迈进。
同性恋者不必感到自暴自弃,悲天悯人。我们的性倾向非但不是一种缺陷,而且是自我提高和成长的一种特殊潜质。我们应该充分将自身的“异常”转变为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从中挖掘文化创造的源泉,
在追求幸福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丰富文明,改造社会──这就是我们作为同性恋者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