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时尚:从性别少数族向大众的回归
(作者或来源)
童戈令人眼花缭乱地不断出现的新词汇中,“酷”这个单音词无疑是被年轻人接受得最快,应用得最广泛,同时其指向也是丰富的时尚新词汇之一。
目前,国内普遍认为我们所说的“酷”是英文COOL的汉语音译。COOL本来是冷的意思。国内普遍解释这个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成为美国青少年的街头流行语,初期指一种冷峻的、反主流的行为和态度,后来泛指能够让懂得使用“COOL”这个词的人来赞美的—切人和事物。
《韦伯斯特大辞典》释为:very good;excellent;fashionable。
20世纪70年代传入台湾,即被生性酷爱把一切外来语言译成中文谐音,具有“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气概的台湾人改成了“酷”并流传至今。很显然,归化之后的COOL,词意陡然丰富了起来。该词收入台湾编辑的《国词辞典》,释为“潇洒中带点冷漠”。而据北京著名的社会调查机构零点公司的网上调查显示,“酷”与“下岗”、“房改”、“再就业”等词,并列近年中国十大流行语排行榜。
但是,港台均有语言学者指出,英文的COOL并没有以应用于社会事物的某一方面在大众社会流行。而在英语社会,流行于用来评价一个人形象、气质的单词,与COOL的发音相似,是口语的Queer,用中文音译,则为“酷儿”。Queer这个词本身,在英语社会传统以来就是指那种“不男不女”的性感炫耀,有“怪异”的意思。在英语社会,往往用这个词表达对一些作风直露的同性恋者的咒骂。我请教了英语专家,他们说Queer的意思具有从里到外,从外到里的两层指向.既指对外的性感炫耀和挑逗;又指对内的情欲躁动。
进入20世纪90年代,这个词被西方性文化学者用来概括他们的理论,并形成厂“性别中立和种族中立”的一种热点理论,被统称为“酷儿理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李银河博士对“酷儿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描述:“酷儿理论通过将许多互不相通的成分结合在一起,建造出一种新文化。他们也许是接受后现代主义的当代模式的第—批活跃分子。他们运用旧有和新式的成分建造出他们自己的身份——他们从流行文化、有色人种社区、嬉皮士、反艾滋病活跃分子、反核运动、音乐电视、女权主义和早期同性恋解放运动中借用风格和策略。他们的新文化是奇妙的,敏锐的,无政府的,反叛的,反讽的。他们绝对认真,但是他们又想从中得到单纯的欢乐。”
Queer(酷儿)这个词从表达对性的少数族咒骂到被接受为一种自由主义的社会文化,认真说就是一种个性的生活方式向大众社会的归化。
已有台湾学者指出:因为“Queer”一词出自于英美社会的情欲历史,台湾没有同样的文化脉络,只是影响着以西方学术思想研究性学范围问题的知识界,而大众社会的年轻人则更喜欢并非专指性的少数族,更有大众指向的COOL(酷)这个词。尽管,这个词的灵感是采自西方年轻人已经淡化了性歧视的Queer(酷儿)这个英浯词汇。因此,一些熟悉西方社会生活的台湾学者指出,COOL(酷)时尚看似是西方时尚的流入,但在台湾形成时尚,其血肉却是台湾的文化慢慢滋养生育的,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杂种”。可是,无论如何,酷时尚的本质仍然引发着人们情性欲望的自由想象。尤其是在性别文化方面,所有坚持“洁癖”的字眼儿在这个富有个性和想象力的新词汇面前都变得那么苍白呆板,死气沉沉。
……
最早对台湾边缘社会的“酷儿”文化充分关注,并引入写作的青年作家纪大伟曾经反思说:“人们面对新词时,往往急于诠释,并赋予清楚定位。而早先,我也曾有自限想法,在写小说时边写边问自己:把酷儿写进去了没有?后来才发现,这种急急定义酷儿,解读酷儿的信念,就像脖子上的绳索,越燥动就越难挣脱,徒使脑门缺氧,视线模糊。”
一些台湾的新近青年学者也发现,当西方的“酷儿”文化影响到台湾社会时,就表现出和同性恋人群追求认同,追求亲和性不同的特征——“酷儿”文化拒绝被定义,拒绝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认同,拒绝群体的凝聚,而追求所欲所为的个性、流动和变化。“酷儿”文化的追求没有被局限于那些由性别和性取向差异形成的特定人群,更不想加入这个人群,也不具有为争取社会的认同去表现什么的心理欲望。“酷儿”从来不怀疑自己所表现的一切,他们的“另类”个性总是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得更为直接。
不少台湾和香港的年轻学者认为,流行的COOL(酷)时尚其实脱胎于Queer(酷儿)文化。尽管西方的“酷儿理论”已经排斥了主流社会对少数族的歧视,却借其反讽之意(这是熟悉西方文化的著名社会学者李银河博士的深刻理解)成为了一种跨学科的激进的性文化理论,可是,又成为了一种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的理论。然而,“酷儿”文化对于大众社会中的年轻人,却以其鲜明的个性化追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诱惑他们跃跃欲试。但是,他们终归不属于性的少数族,也难于由生活方式的追求而改变自己性的生理取向,在性的归属上,他们仍是多数族的成员,仍属于主流社会。由此,COOL(酷)当然比Queer(酷儿)更容易被他们无障碍地接受。而在主流社会形成的COOL(酷)时尚,也就演成了更为广泛的流行。我们可以看到,左耳戴耳环的男孩并不足追求“酷儿”风格的同性恋者,而成为主流社会一种酷时尚的标语。诸如此类,充斥街头。然而。时尚归时尚,从文化的渊源说,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当一种时尚开始流行以后,才会被知识界加以定义和解释,主流社会的知识界将这—时尚定义为COOL而不是Queer,从一个侧面仍表现出主流文化的权利优越性。
暂且不去追究这场文化官司。我们就以COOL(酷)的定义来看这一时尚潮流,也会发现其不确定的多元表现。
北京世纪蓝图市场调查公司曾在京、沪两地对中国内地于1978至1984年出生的510位青少年进行了一项探索性的调查。那么中国都市青少年究竟如何理解“酷”?
510位受访的青少年中,25%的调查对象经常用“酷”这个词,19%的调查对象有时用“酷”这个词,41%的调查对象偶尔用这个词,有15%从不用这个词。三成多的调查对象表示喜欢“酷”的东西,表示一般的为46%。
通过对调查对象关于“酷”的体验观点进行词频统计发现,青少年对于“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印象:
有个性,与众不同
酷:即是有自己的个性、见解,举止行为带有一种别人没有的气质和风度,接近帅。
“酷”的含义是体现出与别人不同,但又能为别人所接受的东西。
“酷”应用的方面很多,但我认为是—个人在一些方面做得特别出色,如篮球打得特别好,功课很出色。
较前卫的那种男孩或女孩。做出别人不敢做的事。
潇洒、帅、气质好、有风度
我认为对人物来说“酷”就是帅,他们做出来的动作非常吸引我,他们的谈吐幽默,不粗鲁,笑起来不会太夸张,他们在衣着方面应该是随着时代潮流。
故意使自己变得十分帅、十分时髦、十分流行,在我眼中这些人十分虚伪,十分可笑。
十分俊气,做事不拖泥带水,经常穿着名牌,十分华丽,动作也十分漂亮。
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能引起较高的回头率的人。
在学习上比较好,在生活中穿着十分好,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有特长。
冷漠、冰冷
我认为“酷”就是外表很帅,平常不苟言笑,看上去很冷淡,好像对周遭的—切都漠不关心,像一座冰山。有十分丰富的知识与内涵,很有才华,平时不炫耀,像一个深藏不露的高手。
处事冷静,表面较冷漠。
看上去整体形象比较“冷”。冷峻,让人感到高高在上,高不可攀,有时也与“前卫”差不多。
“酷”并不仅仅是外表上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