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确实是个不平凡的年份。
在中国文化界,一部电影和一位作家在那一年,戏剧性地经历了被冷漠、忽视到追捧的突然转变,关于他们的话题十年来长盛不衰:《大话西游》在每一个长假都会被各地电视台反复播放;王小波的作品被诸多出版社追捧并一版再版,而王小波生前觉得能接受自己作品的读者不过两万。王小波和《大话西游》在过去十年中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被过度渲染而误读的文化符号。
但,王小波并未享受到成功、追捧带来的愉悦便悄然离世,刚刚印刷出来的《时代三部曲》封面铺在他的灵柩上。身前孤寂、被冷漠的王小波不会想到,在他离开人世后,阅读他的作品几乎成了一个接头暗号,以此来分辨“无趣与有趣”,许多70年代出生的读者以成为“王小波门下走狗”为荣。早报记者石剑峰
1987年的王小波还在匹兹堡大学,也许还在和许倬云高谈阔论。许倬云天生双脚残疾,而王小波每每坐下总是歪着身子,用手支着头,许倬云笑谈:你看我们师生俩,站没站相,坐没坐相。也是在这段日子,在许倬云的启发下,王小波开始创作唐宋历史传奇小说,许倬云对小波的作品提出了两个字的要求:炼字。
在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前夕,民间的纪念活动已经在悄悄进行。一位叫郑敏的广州美院学生创作了一尊王小波纪念裸体塑像,并引发了“王小波该不该裸”的争论。对性的描写有趣而直白的王小波,应该不会介意郑敏的这个“玩笑”。
也就在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前夕,王小波的读者们热热闹闹地计划“重走王小波路”。在4月11日,来自世界各地的王小波“走狗”将会聚在昆明或小波当年插队的陇川,然后去“看看王二和陈清扬一起趟过的小河,还有他们两人避难的章风山”。王小波妻子李银河去陇川的心愿,也在丈夫去世十周年之际成行。因为身体原因,很少坐飞机的李银河将于后天飞赴昆明,然后转飞到芒市,再辗转前往只在小波口中听说的陇川,看看那些称他为“野牛”的乡民。
1988年,王小波拿着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硕士文凭和李银河回到了国内,成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清贫的大学讲师。
“当教师的人保持沉默似乎不可能,但我教的是技术性的课程,在讲台上只讲技术性的话,下了课我就走人。”王小波在北大的日子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他几乎是在混日子,讲师只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在北大的工作一共是4年,但这几乎是小波一辈子在单位待的最长的一次。
幸好,“我还有一个终身爱好,就是写小说。但是写好了不拿去发表,同样也保持了沉默。”
1989年他给山东文艺出版社寄了《唐人故事》书稿,1990年自费出版的时候更名为《唐人秘传故事》的小册子包括五个故事《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印数4000册,每本2元,封面极为粗糙。可以想象,当时的很多读者是冲着“秘传”故事去的,还以为又是另外一本隋末唐初的传奇小说。
对整个中国文坛来讲,王小波几乎是忽略不计的,只是“沉默大多数”中的一员。
王小波和王二当然还在不断被提起,特别是在70年代的年轻人中,但不可否认王小波的热潮自2002年后就已过去,人们关于王小波的记忆已经开始逐渐消退。要不是十周年纪念日,媒体上已经很少能看到关于王小波的只言片语,反而是他的妻子,因为在学术界的一些前卫观点,而总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以前那批热衷于模仿的王小波走狗似乎一夜蒸发,曾经热闹的西祠胡同“王小波门下走狗”论坛,多数情况下的讨论也和小波无关。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是,主流作家、文学批评家很少会对王小波小说作真诚的探讨,他们宁愿做体制内沉默的大多数,也不愿挨走狗们的板砖。甚至连一向口无遮拦的朔爷也在小波面前腼腆起来:“现在他已经这么热闹了,我就不说了吧!”
“小波的小说确实在批评界还没有声音,没有一点批评的声音,我也觉得很奇怪,或许是他的作品无法归为任何一派,其他作家和批评家觉得在他作品面前有点失语吧。”李银河说道。而这或许会导致王小波被遗忘,消退在读者那里,遗忘在文学史中。幸好,十周年忌日,让许多已经许久没有翻开小波作品的读者再次翻箱倒柜,再次和王二神交,发出肆意的笑。这又有哪几个当代作家能做到?
1991年,小波跳槽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任教,这也几乎是他干过的最短的一份工作,几个月后辞职干起了一份如今非常时尚的工作——自由撰稿人。谈起为什么要写作,“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只有写作才能让小波感受到一份创造的愉悦,但小波接着说道,“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罢。”所以,在王小波去世之前,多数作品只能存贮在那台电脑的硬盘中,数年后才在各大书店铺天盖地。
也就是在1992年,王小波的《王二风流史》(《黄金时代》前身)和《黄金时代》先后在香港、台湾出版,并立即获得好评。但这些书稿在国内出版社转了好几圈后,才于1994年出版了《黄金时代》。当时,《黄金时代》责任编辑赵洁平曾问王小波今后的打算,“继续我的纯文学梦吧。”事实上,《黄金时代》在1994年的出版业几乎是个奇迹,赵洁平曾回忆,当年出了这本“敏感”的书后,他自己就大病一场,但幸好整个社会对王小波的作品也日益宽容。在此后的这两三年,他写出了最好的作品。
王小波曾用C++程序编辑自己的写作软件,外甥问他:“为什么要做电子版?”他说:“扩大影响,好出呗!”可惜在王小波的时代,互联网还不像如今这么普及,否则他也不会那么孤寂。在王小波逝世后的几年,网络对王小波的讨论和膜拜也许只有《大话西游》可以媲美。网络上,谈论王小波以模仿王小波写作为乐,相当多的模仿者都在为学习他的叙述方式而沾沾自喜,如今,连“王小波门下走狗”系列书也已经出了不少。
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观念是那么的根深蒂固,能够走到今天这样已经不错了.我已经历了几个十年,曾经有无数的梦想,但几乎无一能成真.如果多些王小波这样有影响力的人和我们一起努力,也许我们的梦想真的能成真啊! 王小波是一个很独特的人,我们敬佩他,他的离去,是一个缺憾。他的小说是那样的有吸引力,引导我们读完一本又一本,是那样通俗易懂,耐人寻问,直白大胆又符合事实,他的散文发出一种沉默的大多数人的共同心声,他的精神与世长存。相关连接
圆梦之树
那山那人那狗
生生不惜
王小波是我们应该记在心间的一个名字,而李银河则是现实中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名字。这对夫妇是如此的独特,对中国同志生活和心灵的影响如此之大,无人能比。我的心中充满感激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