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剧启示录
日本社会的性别认知障碍
文/谭山山
中国的电视剧很历史,韩剧很婆妈,日剧很现实。日剧Last Friends以表现家庭暴力、同性之爱等惊爆社会题材,成为上半年最发烧的话题剧。
中国电视剧业者还在乐此不疲地生产古装剧(看一部新版《红楼梦》闹出了多少动静),韩剧持续婆妈,相比之下,日剧却显得现实多了。仅以2008年春、夏季播映的日剧为例,在CHANGE中,木村拓哉塑造了一个日本版奥巴马,甚至连剧名“CHANGE”都是呼应奥巴马的“改变”说;在《从天而降3亿2千万》中,反町隆史成了一个“穷忙族”,没房子没存款,老婆孩子也离他而去;Around 40反映的则是40岁上下的大龄“剩女”的生活。在日本“观众最爱春季剧集”票选中高居榜首、同时位列日本博客新闻Top10第一位的Last Friends(以下简称LF),更是因为涉及家庭暴力、同性之爱等惊爆题材,成为今年日本最发烧的话题剧。
性别认知障碍,指的是肉体的性别与意识中的自我性自认不一致的现象,而LF在日本掀起风潮也正是围绕这个医学问题而开始探讨日本的社会现象。LF由以出演纯爱剧成名的长泽正美、锦户亮主演,第二女主角上野树里上一个角色则是喜感十足的“野田妹”。明明是全班偶像剧的阵容,编剧浅野妙子却不让他们谈一场梦幻般美好的恋爱,而是让他们每个人都爱得极其痛苦:男主角及川宗佑(锦户亮)是在儿童福利课任职的公务员,私下里却是一个DV(Domestic Violence,家庭暴力)男,因为对女友强烈的占有欲而对女友,甚至女友的朋友施以暴力;女主角蓝田美知留(长泽正美)从来没有觉得被爱过,极度害怕寂寞,面对男友的暴力,她因为爱而一再妥协;第二女主角岸本瑠可(上野树里)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越野摩托车手,却有着死也不肯说出来的苦衷——性别认知障碍,爱的是美知留却没有办法说出来;第二男主角水岛武(瑛太)则是一个堪称“妇女之友”的中性男,因为童年阴影而对女性怀有恐惧感,但却对瑠可动心了。每个人都有病,而根据剧情设置,都是有根源的:除瑠可外,其他三位主角都在问题家庭中长大,可以说,他们是日渐普遍的社会问题的受害者,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都是孤苦伶仃的孩子”。
虽说日本动漫中不乏表现性与爱的多元化形式的作品,而且表现形式非常大胆,但对于受众层面更广的电视剧来说,这些都属于禁忌题材,即便涉及也是轻描淡写地带过。不过,随着如家庭暴力等社会问题日趋普遍,以往的禁忌题材成为电视剧演绎故事的重要元素,也就出现了像LF这样与时俱进的电视剧。
LF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是家庭暴力问题。有调查显示,日本2007年家庭暴力案件的总数比上一年增长了15.1%,仅2007年一年向日本警察局报案或咨询的家庭暴力案就高达2.01万起,其中女性受害者高达98.6%,男性受害者占1.4%。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人选择了默默地承受痛苦。另据日本内阁府的抽样调查数据,33.2%的日本女性和17.4%的男性曾同时遭受“身体性暴力”、“精神性暴力”和“强行性行为”这三种类型的家庭暴力。这是一个连日本人都震惊的调查结果,也就不难理解LF为什么成为最发烧的话题剧了,在LF的官方网页上,留言的大多数是女性观众,其中有不少诉说遭到家庭暴力的痛苦。
相对于DV男的残暴,LF中既有女性的细腻温柔,也有男性的爽朗勇敢的第二女主角瑠可意外地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认可。很多女性观众认为,瑠可的爱不带任何杂质,为了保护所爱的人不惜付出生命,这正是她们所追求的纯爱,哪怕她爱的是同性。而编剧在处理同性之爱这个比家庭暴力更边缘的题材时,也相当聪明,比如并不是直接把瑠可写成同性恋者,而是“性别认知障碍”,角色的内心挣扎,更能引起共鸣。
其实关注社会问题一直是日剧的一个发展方向,比如同为浅野妙子编剧的《神啊,请再多一点时间》关注援助交际、HIV感染,《十四岁妈妈》关注少女未婚生子,《电车男》、《萤之光》则演绎“宅男”、“干物女”。LF中几位80后男女合住在一幢Share House的情景,让人不由地想起中国电视剧《奋斗》。实际上《奋斗》还是偶像剧的路子,曾有人评论说“不是奋斗而是享受”;而LF的主创者,则追求与时代同步,不惜让人气偶像颠覆形象,给观众展示残酷而又真实的现实。中国的电视剧业者在把电视剧拍得很美的技术层面上,应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但在把电视剧拍得好看上,是不是应该向日本同行多学点招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