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也“援交”跳蚤当肉金
(作者或来源)
星岛环球网 有种说法是风尘产业和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这句话如今可以改写为“风尘产业的古老程度比人类历史还要长”,因为科学家已经发现,猴子也有“援助交际”活动。
人类是懂得商业交易的动物,而研究发现,跟人类关系密切的猴子也颇有经济天分。
动物学家研究猴群的经济行为模式,发现印尼的长尾猕猴会从事“援交”,南非长尾黑颚猴则因能拿到苹果,身份地位也跟着三级跳。
学者指出,动物不会以言语协商,也无法缔约,但牠们经常交换货物和劳务。研究猴子交配行为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动物学家古莫(Michael D. Gumert)表示,这可称之为“大自然经济”。
美元是国际贸易市场的主要通货,“清理门面”服务,则是灵长类的代表货币。猴子越常接受群居伙伴顺毛、抓虱子,代表牠在同类中越富有。
古莫待在印尼丛林二十个月,研究常尾猕猴群居行为,并观察其“交配市场”后发现,公猴努力为母猴抓虫洗脸顺毛,报酬就是可以嘿咻,一小时四次,而且母猴一试成主顾,之后不太可能再跟其它公猴交配。如果公猴市场供过于求,公猴性交易的代价就会提高,清理门面服务的“汇率”,会随供给与需求改变。公猴奇货可居的地区,只要为母猴梳理毛发八分钟即可,但若竞争激烈,公猴得工作十六分钟才能一亲芳泽。
而性不是丛林里唯一可以交易的东西。猴群中有新生儿报到,雌长尾猕猴会排排站,帮猴妈妈清理门面,只为了抱一抱初生小猴。
法国史特拉斯堡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诺伊(Nonald Noe)及汉默斯坦(Peter Hammerstein),创造出“生物市场理论”(biological market theory),以解释灵长类动物的互惠行为和不成文交易。该理论主张,商品与交易对象的价值随供给而变动。古莫的发现则和两人的研究不谋而合。
丛林市场与人类资本市场一样,供需才是主宰。诺伊的弟子赛西儿·傅如图(Cecile Fruteau)发现,群居的南非长尾黑颚猴中地位卑微的雌猴接受训练后,为群猴打开了苹果盒,地位也瞬间水涨船高,其它猴子对她巴结有加。
令研究人员更惊叹的是,尽管动物世界没有一套表面上的体系,但和人类系出同源的灵长类动物对于劳务与商品,却有与生俱来的概念。
从演化的角度来看,猴群中无形的协商与交易,意味着“强者生存”的老调不见得正确,改为“合作才能生存”似乎更恰当些。